官方微信微官網
您當前位置: 首頁 >關于集團 - 關于集團

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首單落地

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首單落地

作者: 編輯:本站 發布時間:2013-12-12 12:46:49 點擊數:12842

12月11日晚間,停牌交易一天的上海國資改革概念股蘭生股份發布公告,公司于當日接到控股股東上海蘭生(集團)有限公司(下稱“蘭生集團”)《關于東浩集團與蘭生集團聯合重組的通知》,以及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(下稱“上海國資委”)《關于上海東浩國際服務貿易(集團)有限公司與上海蘭生(集團)有限公司聯合重組的通知》,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,上海東浩國際服務貿易(集團)有限公司(下稱“東浩集團”)與蘭生集團實施聯合重組,上海市國資委將其所持有的蘭生集團全部權益劃轉至東浩集團。

這意味著,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的“第一單”終于確定。稍早前,有媒體透露,“上海國資系統于下周召開改革會議,屆時通報新一輪上海國資改革方案。”報道稱,新一輪國資改革以分類監管為基礎,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,通過市場手段退出落后產業、淘汰低效產能,以新的激勵方式推動國企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。

可以預見,隨著國資改革的推進,資本市場上關于國企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將風起云涌。而國企上市公司方面,不論是在其治理,還是盈利能力方面將獲得明顯提升。

蘭生東浩重組落地

作為僅次于央企的地方國資系統,上海國資改革的動態一向是市場研究的重點對象。今年,尤其是中國(上海)貿易自由試驗區(下稱“自貿區”)成立后,市場對上海國資改革格外期待。

值得注意的是,10月13日,就曾有媒體刊發上海市國資委主任王堅的話稱,“通過調研,我們深深地感到,大家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意愿非常強烈,提出需要突破的重點也高度一致,集中反映在五個方面。” 隨后市場不斷出現上海國資改革的預期。12月5日浦東金橋臨時停牌,被當作重要的市場信號。然而,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首單落戶蘭生股份。

資料顯示,成立于1994年10月的蘭生集團(蘭生股份母公司),經營業務為國際貿易、現代物流和置業及其他產業(金融、生物醫藥等)。第三季度財報顯示,截至今年9月底,蘭生集團持有蘭生股份51.77%的股份。

東浩集團前身是上海世博(集團)有限公司,成立于2004年2月18日。2012年,東浩集團實現營業收入684億元、凈利潤5億元,主要業務為人力資源服務和以會展為核心的會展、傳播、貿易服務。

對于蘭生集團與東浩集團重組的消息,市場早有傳聞。2011年9月,就有媒體報道過雙方重組合并的事宜,但當時遭到蘭生股份否認。

“本次重組后,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仍為上海市國資委,未發生變化。”對于昨日的重組,蘭生股份發布公告稱,“將密切關注事項進展情況,在獲知相關信息后及時公告。”

上海國資改革提速

事實上,自從新一輪國資改革被市場關注以來,上海國資公司出現了不少值得關注的動作。一方面,自今年6月起,百聯集團、上實集團、上海電氣集團、久事集團、上海華誼集團、上海紡織集團的領導班子相繼進行調整;另一方面,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王宗南因身體原因離職,其職務由上海市國資委副書記呂永杰接任,這成了觀察未來滬版國資改革重要動向的“窗口”。

媒體報道稱,與之前一輪改革主要集中在整體上市不同,“未來的改革將更多重點放在市場化、資本管理、引入非公經濟、資源配置、聚焦新興產業上,這無疑賦予未來改革更廣闊的空間”。

王堅10月的表態值得參考:“一是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的導向。大家感到,當前企業在資源配置、資本流動、用工制度、收入分配等方面,離真正建立市場化機制還有一定差距。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,努力走資本證券化、上市成為公眾公司的發展道路;二是要堅持國際化發展的導向。大家感到,當前企業在產業鏈、價值鏈的整合上,在‘走出去’資源共享和人才儲備上,在國際化規則的運用上還有差距。要加強橫向聯動與縱向整合,培育一批跨國企業集團。”

在王堅看來,未來還是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,堅持體制機制創新。大家感到,當前總體上存在著“做好做壞差別不大”的情況。要加大對企業核心人員的長效激勵約束,激發改革的內生動力和活力。此外,他還提到要堅持分類監管提高監管的有效性。

廣東將密集出政策

不僅僅上海國資改革動作加快,有消息稱,山東、廣東、重慶等地的國資市場化改革都已啟程。

“目前,各地國資改革重點也已顯示出有所不同。”有分析人士認為,上海強調地方國企做強,對監管企業開展分類監管、分類考核,向淡馬錫模式靠攏,推廣市場化激勵機制和創新機制;珠海強調提升綜合競爭力,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,將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;遼寧對主業突出、經營穩定的企業,經濟增加值指標考核權重由10%提高到了40%。

“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,廣東省強調提高創新體制,加快產權多元化步伐,對競爭企業引入有品位的戰略投資者,并推動以增資擴股為主要形式的管理層和技術骨干持股,引導創新社會資本進入基礎性、準公共性領域項目。”分析人士稱。

根據2012年底的公開信息,廣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路線圖、時間表,已由廣東省國資委出臺的《關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》確定,《意見》提出,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,以實現競爭類國有資本的證券化、市場化和公眾化等先進舉措。不過,該文件暫時出于保密原因并未公開。

另一個動向同樣值得關注和借鑒:新任廣東省國資委主任呂業升提出國資改革的兩個轉變,即從“審批審核”為主向“優化布局、調整結構”的轉變,及從管”資產”向管“資本”的轉變。

2011年7月,廣東省國資委宣布“十二五”規劃的資產證券化目標:到2015年末,80%以上國資委下屬集團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;新增20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;證券化率突破60%。數據顯示,廣東目前國資證券化率20%,遠低于“十二五”規劃中2015年底60%的目標。市場預計,監管著4萬億元資產的廣東省國資委即將拉開新一輪國資改革序幕,很快就會有密集動作出來。(據12月12日人民網-國際金融報)

上一篇:中鑫公司學習宣傳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下一篇:江西啟動農村土地流轉試點 產業巨頭紛涉城鎮化